東吳大學教師授課計劃表

檔案產生時間:2024/4/29 上午 05:15:00
本表如有異動,於4小時內自動更新
一、課程基本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中文)明清日常生活史  組別:(中國史)
(英文)HISTORY OF DAILY LIFE IN THE MING-QING DYNASTIES
開課學期 Semester:112學年度第2學期
開課班級 Class:歷史二
授課教師 Instructor:王一樵 WANG, I-CHIAO
科目代碼 Course Code:BHI12401 單全學期 Semester/Year:單 分組組別 Section:(中國史)
人數限制 Class Size:64 必選修別 Required/Elective:選 學分數 Credit(s):2
星期節次 Day/Session: 五34  前次異動時間 Time Last Edited:113年02月23日11時37分
※ 因授課需求教室如安排於語練教室需加收語言實習費
歷史學系基本能力指標 Basic Ability Index
編號
Code
指標名稱
Basic Ability Index
本科目對應之指標
Correspondent Index
達成該項基本能力之考評方式
Methods Of Evaluating This Ability
1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history.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習(含實習心得發表、機構督導評分、學校督導評分等)
》學習綜合表現
2搜尋與判讀資料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search and analyze data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學習綜合表現
3團體合作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in groups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4口訪和田野調查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do oral interviews and fieldwork
  
5歷史思維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do historical thinking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學習綜合表現
6口語表達和書寫溝通的能力
The ability of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學習綜合表現
7發揮文化創意的能力
The abilit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學習綜合表現
8寫作與研究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do academic writing and research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學習綜合表現
二、指定教科書及參考資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請修課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
●指定教科書 Required Texts
第一週 指定閱讀:
1.王汎森,〈時間感、歷史觀、思想與社會:進化思想在近代中國〉,收入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
轉型》,臺北:允晨,2011。

2.張越,〈近代新式中國史撰述的開端:論清末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形式與特點〉,《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 (2008.7),4,頁74-80。

第二週 指定閱讀:
1.安東尼奧.葛蘭西,邱彥彬譯,〈文化與意識形態霸權〉,收於《文化與社會》(臺北:立緒出版,1998),頁63-74。
2.Edward H. Carr, What Is Histor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1). 中譯本: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1970)(章節選讀)。

第三週 指定閱讀:
1.杜正勝,《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書局,2004),頁22-37。
2.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2008),頁615-647。

第四週 指定閱讀:
1.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 : 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第二章〈軍國民、新民與公民的身體:身體的國家化生成〉;第四章〈鐘點時間與身體〉。
2.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譯,《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The Third Chimpanzee: The Evolu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台北:時報文化,2000),頁8-77。

第五週 指定閱讀
1.林富士,〈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2001),頁233-300。
2.高彥頤(Dorothy Ko)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Cinderella's Sister: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台北:左岸文化,2007。(部分章節選讀)

第六週 指定閱讀
1.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臺北:三民書局,2008)。(部分章節選讀)。
2.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部分章節選讀)

第七週 指定閱讀
1.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2000),頁7-42。
2.David Buckingham著,楊雅婷譯,《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長大的孩童》(臺北:巨流,2003),頁3-25。

第八週 指定閱讀
1.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譯,《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The Third Chimpanzee: The Evolu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台北:時報文化,2000),頁154-170。
2.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2008),頁615-647。

第九週 期中考

第十週 指定閱讀
1.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
2.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著,楊玉齡譯,《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第十一週 指定閱讀
1.米歇爾•沃維爾(Michel Vovelle)著,高凌漢、蔡錦濤譯,《死亡文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死亡研究近況〉,頁1-15;〈死亡鏡中的人類歷史〉,頁1-19。
2.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部分選讀)

第十二週 指定閱讀
1.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書局,2000),頁180-186。
2.顧恩特.希旭菲爾德(Gunther Hirschfelder)著,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台北:左岸文化,2004),頁10-22。

第十三週 指定閱讀
1.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書局,2000),頁165-174,211-214。
2.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5),頁282-293。

第十四週 指定閱讀
1.趙岡,〈明清市鎮發展綜論〉,《漢學研究》(1989),7:2,頁99-121。
2.劉石吉,〈城郭市廛—城市的機能、特徵及其轉型〉,《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臺北:聯經,1982),頁285-341。
3.劉志琴,〈晚明城市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頁190-208。

第十五週 指定閱讀
1.諾伯特.歐勒(Norbert Ohler)著,謝沁霓譯,《中世紀的旅人》(Reisen im Mittelalter)(台北:麥田,2005),頁9-23,409-414。
2.費德廉(Douglas L. Fix)、羅效德(Charlotte Lo)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Curious Investigations: 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sion of Taiwan)(台北:如果,2006),頁118-134。

第十六週 指定閱讀
1.讓.克羅德.布洛涅(Jean Claude Bologne)著,劉恆永、侯智榮譯,《法式裸露》(Histoire de la pudeur)(台北:遠流,2006)。(部分章節選讀)
2.林美香,《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臺北:聯經出版,2017。

第十七週 & 第十八週 綜合討論
(因應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小組報告的形式有所更改。課程由教師進行講授與學期課程綜合討論)



●參考書資料暨網路資源 Reference Books and Online Resources
J. R. 麥克尼爾(J. R. McNeill)、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著,張俊盛、林翠芬譯,《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臺北:書林,2007)。

大衛.柯特萊特(David T. Courtwright)著,薛絢譯,《上癮五百年》(Forces of Habit)(臺北:立緒,2002)。

布洛克(Marc Bloch)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Apologie pour l'histoire)(臺北:遠流,1989)。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米歇爾•沃維爾(Michel Vovelle)著,高凌漢、蔡錦濤譯,《死亡文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艾立克.沃爾夫(Eric R. Wolf)著,賈士蘅譯,《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臺北:麥田,2003)。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2004)。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1976)。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臺北:三民書局,2008)。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2008)。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高彥頤(Dorothy Ko)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Cinderella's Sister: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臺北:左岸文化,2007)。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等譯,《網路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1998)。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5)。

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著,楊玉齡譯,《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臺北:貓頭鷹,2006)。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顛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臺北:桂冠,1992)。

喬爾.克特金(Joel Kotkin)著,謝佩妏譯,《城市的歷史》(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臺北:左岸文化,2006)。

菲立普.費南德茲(Felipe Fernández-Armesto)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Food: A History)(臺北:左岸文化,2005)。

費德廉(Douglas L. Fix)、羅效德(Charlotte Lo)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Curious Investigations: 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sion of Taiwan)(臺北:如果,2006)。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the Human Societies)(臺北:時報文化,1998)。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2000)。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台北:聯經,1993)。

劉克襄,《橫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台灣的探險與旅行(1860-1880)》(臺北:自立晚報,1989)。

劉克襄策畫,《探險家在台灣》(臺北:自立晚報,1988)。

諾伯特.歐勒(Norbert Ohler)著,謝沁霓譯,《中世紀的旅人》(Reisen im Mittelalter)(臺北:麥田,2005)。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臺北:時報文化,1993)。

羅伯.丹頓(Robert Darnton)著,呂健忠譯,《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臺北:國立編譯館、聯經出版社,2005)。

羅賓.布里吉斯(Robin Briggs)著,雷鵬、高永宏譯,《與巫為鄰:歐洲巫術的社會和文化語境》(Witches and Neighbour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European Witchcraft)(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讓.克羅德.布洛涅(Jean Claude Bologne)著,劉恆永、侯智榮譯,《法式裸露》(Histoire de la pudeur)(臺北:遠流,2006)。

Burke, Peter ed. 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三、 網站或電子資料來源: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http://asdc.sinica.edu.tw/)
典藏台灣( http://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島嶼( http://cyberisland.teldap.tw/)
數位人文學研究室( http://www3.ihp.sinica.edu.tw/dhrctw/)

三、教學目標 Objectives
1.引導學生閱讀與討論「跨文化的歷史與生活」的相關重要著作。
2.幫助學生了解生活、理解歷史,並培養跨文化思考的能力。
3.帶領學生探討歷史、文化與自身日常生活的各種密切關係。
in this course, we will do some guide-reading, and introduce some important readings of the daily life history in the course. Students need to develop some skill and abilities of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s. We also have some lectures which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story, cultural and daily life.
四、課程內容 Course Description
整體敘述 Overall Description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一段歷史的變遷,生活上、態度上、價值觀,甚至是時間觀上,自明清以來的日常生活與思想文化有了各方面的轉折與變化。這一段歷史看似熟悉,但卻又與現實社會有一段相當的距離,若干方面甚至有了一種陌生感的產生。我們也會在課程中與同學們詳細的討論如何在世界歷史的大框架中,重新思索各種明清以來日常生活的曲折變化。並且進一步思考思想資源如何形塑了明清以來社會文化的具體樣貌理解歷史事件,往往需要具備邏輯推理的思考訓練,而評價事件時,除了感情上的理解與投入外,更需要理性的思索,以及同不同意見對話交流的能力。這些對於同學們在出社會後,人生上、職場上,甚至是待人處世上都是重要的思惟工具。值此網路時代,按鍵之間便可以得到大量豐富的訊息,但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多半極難在一時當下立刻分別清楚。透過歷史的眼光,理解昔日古人面對日常生活與知識典範變遷時的各種曲折心境,也有助於同學們面對這一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
●分週敘述 Weekly Schedule
週次 Wk 日期 Date 課程內容 Content 備註 Note

1

2/23 課程介紹/導論-史學培養一種理解的能力:歷史、生活與文化   

2

3/1 什麼才是歷史?我們如何記憶過去?什麼是日常生活史?   

3

3/8 有如陌生的異域-古代的生活與文化   

4

3/15 觀想內外-身體的歷史與文化   

5

3/22 直視人心-情感與欲望的歷史   

6

3/29 千辛萬苦-生育的歷史與文化   

7

4/5 猶憶兒時-童年的歷史與文化   

8

4/12 翁叟婆嫗-老年的歷史與文化   

9

4/19 期中考試   

10

4/26 疾病的歷史與相關文化   

11

5/3 死亡的歷史與文化現象   

12

5/10 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13

5/17 服飾的歷史與文化   

14

5/24 城市的文化與歷史(一)   

15

5/31 城市的文化與歷史(二)   

16

6/7 旅行的歷史與文化   

17

6/14 流行文化與歷史   

18

6/21 期末綜合評述與報告線上繳交   
五、考評及成績核算方式 Grading
本科目 ☑同意/☐不同意 期末退修
配分項目 Items 次數 Times 配分比率 Percentage 配分標準說明 Grading Description
出席520%出席狀況,請同學們盡可能不要無故缺席。線上同步課程,也請同學務必出席,若有相關的狀況,也請提前電郵告知。無故缺席三次,這部分的分數將以零分計算。
期中口頭報告120%期中口頭報告,請各組同學們,依照組別順序上台進行口頭報告。口頭報告主要介紹研究主題,研究資料概況,以及預期研究成果等等。每組約8-10分鐘左右,請製作簡報檔,進行報告。
期末報告140%同學們請選擇與課程有關的主題,進行研究,並撰寫報告。書面報告以2000-3000字為原則,須附圖片及相關參考資料出處。

1.小組團隊(以3-5人為原則)的方式,進行分組研究,並撰寫報告。

2.小組可以選擇合作拍攝影片形式的多媒體報告,代替書面報告。多媒體影片的片長大約10至15分鐘,請完成剪輯。並且準備3分鐘至5分鐘的影片介紹。並請提交拍攝計劃表,或是小組工作分配表。每組人數至少包括兩名同學,請同學們嘗試小組合作,發揮團隊精神。

3.期末報告的繳交請各組同學在Tronclass的「作業」區上傳繳交。多媒體影音形式的報告,也請同學們在期末考週的上課日,於是日的晚間十二點前上傳作業,並提供相關影片聯結。採取「多媒體影片」拍攝作業形式的同學,也請將作業上傳在Youtube等平台,並於moodle上傳的作業中提供該影片的聯結,以及2-3頁的簡介、拍攝分作分配表等等,以便老師進行評分。

課堂討論1020%課堂討論與互動(課程交流互動也納入評分考量。請同學盡可能參與課程的各種互動與評量)
配分比率加總 100%  
六、授課教師課業輔導時間和聯絡方式 Office Hours And Contact Info
●課業輔導時間 Office Hour
請同學們依照分組,提前電郵聯繫後,約訂Office Hours。

報告與相關作業,也請同學們不要抄襲。

(疫情期間,若有相關問題,請同學們務必即時與老師聯繫。)

●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
研究室地點 Office:D0640 EMAIL:d96123001@gmail.com
聯絡電話 Tel:6191 其他 Others:
七、教學助理聯絡方式 TA’s Contact Info
教學助理姓名 Name 連絡電話 Tel EMAIL 其他 Others
八、建議先修課程 Suggested Prerequisite Course
九、課程其他要求 Other Requirements
十、學校教材上網、數位學習平台及教師個人網址 University’s Web Portal And Teacher's Website
學校教材上網網址 University’s Teaching Material Portal: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 University’s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東吳大學Tronclass行動數位平台:https://tronclass.scu.edu.tw
教師個人網址 Teacher's Website:
其他 Others:
十一、計畫表公布後異動說明 Changes Made After Posting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