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教師授課計劃表

檔案產生時間:2022/12/5 上午 05:15:00
本表如有異動,於4小時內自動更新
一、課程基本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中文)臺灣科技與社會(臺灣史)
(英文)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TAIWAN
開課學期 Semester:111學年度第1學期
開課班級 Class:歷史四
授課教師 Instructor:曾獻緯 TSENG, HSIEN-WEI
科目代碼 Course Code:BHI83201 單全學期 Semester/Year:單 分組組別 Section:(臺灣史)
人數限制 Class Size:60 必選修別 Required/Elective:選 學分數 Credit(s):2
星期節次 Day/Session: 一34  前次異動時間 Time Last Edited:111年09月04日19時48分
歷史學系基本能力指標 Basic Ability Index
編號
Code
指標名稱
Basic Ability Index
本科目對應之指標
Correspondent Index
達成該項基本能力之考評方式
Methods Of Evaluating This Ability
1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history.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2搜尋與判讀資料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search and analyze data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3團體合作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in groups
  
4口訪和田野調查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do oral interviews and fieldwork
  
5歷史思維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do historical thinking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作業成績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6口語表達和書寫溝通的能力
The ability of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7發揮文化創意的能力
The abilit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8寫作與研究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do academic writing and research
》出缺席狀況
》課堂討論與表現
》報告(含個人或小組、口頭或書面、專題、訪問、觀察等形式)
》實作(含分組演練/合作等)
》資料蒐集與分析
二、指定教科書及參考資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請修課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
●指定教科書 Required Texts
吳嘉苓, 傅大為, 雷祥麟主編 ;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編譯,《科技渴望性別》,台北 : 群學, 2004
吳嘉苓, 傅大為, 雷祥麟主編 ;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編譯,《科技渴望社會》,台北 : 群學, 2004
希斯蒙都(Sergio Sismondo)作 ; 國立編譯館主譯 ; 林宗德翻譯,《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台北 : 群學, 2007
林崇熙,〈從兩種文化到“科技與社會”〉,《通識教育季刊》第7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39-58。
陳政亮,〈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對科學信念的反思〉,《科技醫療與社會》第6期(2008年4月),頁145-200。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譯,《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頁, 123-150。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2004), 頁99-130。
駱冠宏,〈摩托車的陽剛氣質與階級,1930-2007〉,《女學學誌》26(2010年),頁87-133。
陳政宏,〈一脈相承:台灣筏之技術創新與特性〉,《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頁 527-573。
許躍儒,〈能源政策,配送系統,飲食文化:瓦斯爐科技系統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2012),頁75-136。
秦先玉,〈打開鍋蓋說亮話--從日本電氣釜到臺灣電鍋〉,《科學發展月刊》484(2013年4月),頁18-24。
Anthony, Kathryn H.方祖芳譯,(2018),《一種尺寸不能適合所有的人》(台北:遠流,2018),頁153-233。
董宜秋,《帝國與便所 : 日治時期台灣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台北:台灣書房,2012),頁51-152。
林崇熙,〈沈默的技術--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科技、醫療與社會》1(2001年3月),頁1-42
楊弘任,〈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2002年),頁1-57。
黃厚銘編,《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台北:群學,2016),頁2-113。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002年5月),頁297-333。
林如茵,〈境外爭議、專家知識與日常生活科技 : 台灣味精的飲食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2005),頁98-130。
許宏彬,〈剖析阿片:在地滋味、科技實作與日治初期臺灣阿片專賣〉,《科技、醫療與社會》,8(2009年4月),頁72-120。
陳儀芬,孫秀蕙,阮理瑛,〈殖民時期女性「疾病」、「身體」與「健康」的符號運作策略與論述建構:以《臺灣日日新報》女性醫藥廣告為例〉,《科技醫療與社會》33(2021年),頁57-119。
安勤之,〈論中藥作為保健食品:以四物湯的生命史為例探討藥品與食品範疇的革命〉,《科技醫療與社會》11(2010年10),頁57-119。
許宏彬,〈規範市場、協商醫政與再造專業:戰後初期的臺灣省醫師公會,1946-1967〉,《科技醫療與社會》30 ( 2020年4月) ,頁163-216
戴定皇,〈臺灣早期近視驗光配鏡市場的專業鬥爭〉《科技醫療與社會》20( 2019年10月) ,頁9-64。




●參考書資料暨網路資源 Reference Books and Online Resources
課程相關工具書或網路資源,課堂另有說明,並視同學學習情況隨時提供補充資料。
三、教學目標 Objectives
本課程的主旨在探討科技發展在臺灣社會結構轉變之中所扮演的角色,輔以醫療科技、生產科技、科技政策、科學教育、知識傳播等課題與案例的討論,以培養學生理解科技引入臺灣過程中的偶然、爭議與網絡重整,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提高學生對於「科學、科技與社會」領域的認識。
The aim of this course i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iwanese society through explorations and case studies in the fields of medical technology,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y policy,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Students will be provided with content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how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Taiwanese society, the controversies involved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rearrangement of the societal network after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on the everyday life of society members. The course will expand students’ knowledge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四、課程內容 Course Description
整體敘述 Overall Description
社會發展因科技帶來經濟繁榮與生活便利,本課程會閱讀與討論對STS領域影響重大的經典文獻與案例,從而認識在科技與社會領域中不同的觀點與研究取徑,並且程帶領同學探討重大科技引進臺灣的過程,對社會結構與秩序,經濟發展,及國家制度與政策的影響與互動關係。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科技知識與日常生活間的關聯,透視背後背後更複雜的圖像與關係,引發學生對於「科學、科技與社會」領域的興趣。
●分週敘述 Weekly Schedule
週次 Wk 日期 Date 課程內容 Content 備註 Note

1

9/5 課程導論   

2

9/12 科技與社會領域的回顧與發展   

3

9/19 設計的政治與性別   

4

9/26 交通科技:竹筏、摩托車   

5

10/3 家務科技:瓦斯爐與電鍋   

6

10/10 國慶日放假   

7

10/17 家務科技與空間:廁所與居家   

8

10/24 沉默技術發展   

9

10/31 EVA奇機世界-討論   

10

11/7 資訊科技: FB line BBS   

11

11/14 專題演講:農糧、水利與國際援助:戰後臺灣地下水的現代化治理/何俊頤博士   

12

11/21 校外教學: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參訪活動 校外教學11月5日10:00-12:00,故當週不上課

13

11/28 現代新口味:味精、鴉片   

14

12/5 疾病與醫療科技   

15

12/12 專家技能與權威   

16

12/19 期末報告   

17

12/26 綜合討論   

18

1/2 彈性教學   
五、考評及成績核算方式 Grading
本科目 ☑同意/☐不同意 期末退修
配分項目 Items 次數 Times 配分比率 Percentage 配分標準說明 Grading Description
出席1730%上課方式以討論為主,講授為輔,請同學按課程進度依序閱讀,並於課堂上討論
平時作業1130%1. 當週負責報告的同學需將內容作成摘要及報告大綱,製成20分鐘左右的投影片(或文字)報告,並接受老師和同學的提問。2.非當週負責報告的同學需於每週預習跟讀,閱讀後提出1-2個提問(150字以上),於授課每周六以前上傳moodle。
報告140%修課者需選擇台灣科技與社會之相關主題,以學術格式(請參《台灣史研究》撰稿格式)撰寫5,000字左右的小論文。第九週(10/31):請繳交1,500字左右的寫作計畫書。第十六週(12/16):請繳交學期報告全文。
配分比率加總 100%  
六、授課教師課業輔導時間和聯絡方式 Office Hours And Contact Info
●課業輔導時間 Office Hour
請來信與老師約時間
●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
研究室地點 Office:Q206 EMAIL:m28433433@gmail.com
聯絡電話 Tel: 其他 Others:
七、教學助理聯絡方式 TA’s Contact Info
教學助理姓名 Name 連絡電話 Tel EMAIL 其他 Others
八、建議先修課程 Suggested Prerequisite Course
九、課程其他要求 Other Requirements
1、考量到疫情因素與保障本校生權益,不開放非本校生之旁聽。本校生非歷史學系而欲旁聽者,請事先取得教師同意。
2、倘因疫情而需遠距教學時,將採用Microsoft Teams程式,請先確認與熟悉使用方式。
3、請同學定時登錄東吳大學moodle行動數位平台,並確認所留信箱可以正常收信。
4、以相互尊重與不影響上課為最高原則。
5、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舉手或課後反應。
6、手機請轉靜音模式或關機。
7、如與課程無關,請勿隨意使用手機或筆電等電子設備。
8、單項成績不可為零分
9、課程內容,將配合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調整
十、學校教材上網、數位學習平台及教師個人網址 University’s Web Portal And Teacher's Website
學校教材上網網址 University’s Teaching Material Portal: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 University’s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東吳大學Moodle數位平台:http://isee.scu.edu.tw
☐東吳大學Tronclass行動數位平台:https://tronclass.scu.edu.tw
教師個人網址 Teacher's Website:
其他 Others:
十一、計畫表公布後異動說明 Changes Made After Posting Syllabus